2023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
作者| 瑞士再保险 瑞再研究院
文章|《中国保险》2024年第7期
2023年全球自然灾害保险损失达到1080亿美元,连续第四年超过1000亿美元,这已经成为新常态。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地震是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事件。灾害事件频发是保险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财产风险敞口继续扩大,意味着未来损失还将继续增长。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风险加剧,风险评估和保费调整需与时俱进,但仅靠提高费率不足以应对潜在风险。采取适应措施是减损的关键,如执行建筑规范、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等。
2023年自然灾害事件造成的保险损失达到1080亿美元,再次印证了自1994年以来自然灾害保险损失年均5%—7%的增长趋势。土耳其和叙利亚的破坏性地震、强对流风暴和大规模城市洪水是造成损失上升的主要灾害事件。2023年成为连续第四个保险损失突破1000亿美元的年份(如图1),且高于此前5年(1050亿美元)和10年(890亿美元)的平均水平。2023年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美元,意味着约62%的损失未投保。受灾最严重地区的保险深度相对较低,因此全世界很多地区依然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
2023年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是2月发生在土耳其中南部的地震,土耳其大部分地区和叙利亚西北部都受到地震影响,受灾地区大量建筑倒塌,约58000人死亡或失踪。这次地震造成的保险损失估计高达62亿美元,是土耳其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保险损失事件。在该事件中,地震灾区的保险深度较低,约90%的经济损失没有保险覆盖,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
此次地震成为2023年全球保险业损失最大的灾害,显示出灾害潜在后果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过去10年因地震导致的年均保险损失低于此前10年的平均水平,但不能将过去的损失经验视为未来的趋势。地震存在巨大的长尾风险,如果受灾地区保险深度较高,导致的损失可能使行业承受极大的理赔压力。例如,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2010—2011年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导致的保险损失总额分别达到47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
2023年,强对流风暴造成的保险损失达640亿美元,创下新纪录,几乎是过去5年和10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如图2)。强对流风暴是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总称,包括龙卷风、直线风和大冰雹。这是一种常见的气象事件,当暖湿气流从地表上升至对流层上方时可形成强对流风暴,产生高耸的云层和雷电。与此同时,冷气团下沉到地面,带来强劲的阵风、雨水甚至冰雹。强对流风暴已日益成为仅次于热带气旋的第二大损失灾害风险类型,在过去10年的保险损失中占比超过32%。大部分(约85%)强对流风暴损失源于美国。但是,与强对流风暴有关的损失在欧洲增长最快,在过去3年中,每年都超过50亿美元。其中,冰雹灾害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发生在德国、意大利和法国。
热带气旋仍是最大灾害,占过去10年保险损失的38%,以及过去40年保险损失的37%(如图3)。热带气旋和强对流风暴两种灾害保险损失合计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60%上升至过去10年的70%。而且,热带气旋损失占比波动较大,仅一次极端事件,如2005年的飓风卡特里娜(保险损失1020亿美元,经通胀调整)或2022年的飓风伊恩(保险损失620亿美元),就可能使其占比大幅上升。
2023年,世界各地的洪水事件导致的保险损失总额为140亿美元,高于5年(100亿美元)和10年(90亿美元)平均水平。2023年还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约三分之一的天数全球平均气温至少比工业化前的气温高1.5℃。尽管2023年与山火有关的损失低于10年平均水平,但是北美、澳大利亚和其他地区的火灾威胁仍持续存在。随着林野与城市交界处人口增长、气温持续上升,未来几年的损失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加剧山火相关风险。
2023年,中国自然灾害发生情况较2022年严重,主要以洪涝、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其他如干旱、风雹、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0539.3千公顷,因灾死亡失踪691人,倒塌房屋20.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如图4)。与近5年均值相比,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96.9%、12.6%。
洪涝灾害依然是造成直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如图5),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东北相继出现极端暴雨天气,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汛情灾情,西南、西北等局地山洪地质灾害多点散发。全年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45.7亿元,占全年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71%。单次事件造成严重保险损失的趋势依然持续,京津冀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保险损失超过75亿元。
灾害频发是2023年损失的主要驱动因素。2023年共发生142起导致保险损失的自然灾害事件,为灾害数量最多的一年。尽管未发生像2022年飓风伊恩那种强度的极端损失事件,但灾害频发仍是全年保险损失的主要原因(如图6)。
中等损失灾害,尤其是强对流风暴,是导致损失的最主要因素。很多中等损失灾害(我们将其定义为导致10亿—50亿美元保险损失的事件,经通胀调整)的发生是2023年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的主要因素。2023年至少发生了30起中等损失灾害(远高于过去10年17起的年均水平),其中包括21起强对流风暴事件,创历史新高,是过去10年平均水平(8起)的两倍多。自1994年以来,中等损失灾害的数量年均增长7.5%,几乎达到自然灾害总数增幅(3.9%)的两倍(如图7)。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城镇化导致风险格局不断变化,财富和有形资产的积累增加了对保险的需求。这是多年来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保险损失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近几年,通胀压力,包括建筑成本上升,使风险敞口扩大,造成损失结果进一步加剧。城市的扩张和现有大都市密度的提升,都可能导致中等严重程度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加。例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导致风险敞口扩大以及城镇化持续推升强对流风暴的相关损失。我们估计,在美国过去15年与强对流风暴有关的保险损失年增长额中,有三分之一是由这些因素造成的。
损失上升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受灾脆弱性。比如,冰雹是造成强对流风暴保险损失的主要因素,占强对流风暴引发保险损失的50%—80%。随着越来越多(玻璃)太阳能系统的安装,老化的屋顶受灾严重。2023年7月,发生在意大利的一系列强对流风暴,创下该地区遭受保险损失的新纪录,显示出及时重新评估潜在损失和回归期假设的必要性。同时这也说明,应使用更详细的风险敞口数据以更好地跟踪和评估价值累积情况。
6686体育线上登录过去30年,全球自然灾害保险损失增速已超过了全球经济增速:1994—2023年因自然灾害保险损失年均增长5.9%,而同期全球GDP年增长率为2.7%。换言之,过去30年,相对于GDP的自然灾害保险损失负担增长了两倍多,快速变化的风险格局和不断上升的自然灾害成本成为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面临的共同挑战。客户保费承受能力和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受到挑战,这可能限制发达市场此前保险韧性的提升。气候变化将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增加,进而使一些地区由特定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上升。为更好地应对当前损失风险并为未来的天气风险做好准备,需要依靠三大措施:适应措施、保险和减缓措施。这需要各类主体共同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并通过其他减损、防损和适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敞口和降低脆弱性。
1.聚焦强对流风暴
2023年,全球因强对流风暴导致的保险损失总额为640亿美元,占2023年全部自然灾害保险损失的一半以上。冰雹是威胁最大的风险,在各年度强对流风暴引发的保险损失总额中占比达50%—80%。该结果延续了过去10年的损失增长趋势。其中,大部分(约85%)损失发生在美国;而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损失增速快于美国(如图8)。
在欧洲,过去三年每年因强对流风暴导致的保险损失都超过50亿美元,体现出冰雹风险呈上升趋势。2023年7月,意大利受到了严重的冰雹侵袭,该国北部人口密集地区遭受一系列强对流风暴的侵袭。冰雹导致意大利遭受了55亿美元的保险损失,成为欧洲有Sigma记录以来损失最大的强对流风暴事件。灾害严重性同样创下纪录,记录到的冰雹直径超16厘米,甚至达到19厘米,是欧洲有史以来报告的最大冰雹。此次保险损失成为意大利新的冰雹风险基准,表明调整相关风险评估的必要性。考虑到家财险深度依然相对较低,损失的严重性会对行业造成冲击。与法国在2022年发生的情况类似,最近几年,由于缺乏细化风险敞口数据和准确的强对流风暴/冰雹风险模型,风险敞口扩大等影响天气风险格局变化的重要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有效识别。
通胀与风险敞口变化趋势是影响美国强对流风暴损失的主要因素。基于对2008—2023年美国强对流风暴损失驱动因素的分析(如图9),可以发现通胀是主导因素。强对流风暴保险损失合计8%的增长中,一般通胀贡献了2.2个百分点,建筑材料、建造和维修成本上升对保险损失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镇化,以及财富积累导致的风险敞口扩大约贡献了2.3个百分点,依然是导致强对流风暴相关损失上升的主要因素,大约占过去15年美国相关保险损失增长额的三分之一。
气候变化对强对流风暴损失的影响仍存在争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些地区的强对流风暴活动呈上升趋势。最近的研究表明,严重冰雹事件的数量每年上升约1个百分点,但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此外,剩余的影响主要来自社会和行为趋势、脆弱性等方面的变化。
脆弱性的变化尤其体现在住宅建筑上。2022年和 2023年,美国因强对流风暴导致的保险损失中,约70%来自住宅部分,远高于60%的历史平均水平。冰雹、风和水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以多种方式影响建筑。取决于冰雹尺寸、下落速度和撞击角度,冰雹可能严重损坏屋顶、建筑物外立面、外部保温层、太阳能面板和房屋其他部分,如天窗和百叶窗。如果进水,还可能影响内部结构和建筑物部件。屋顶损坏是冰雹造成保险损失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老旧屋顶;而安装于屋顶的太阳能面板增多是脆弱性增加的另一个因素。此外,冰雹可能会造成车辆凹陷和结构变形,因此导致维修费用、车险理赔费用上升以及转售价值下降。
综上所述,强对流风暴导致的损失增速已超出通胀、风险敞口趋势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解释范围。其他社会经济和行为趋势也在发挥作用,同时风险资产的脆弱性也在变化。在风险评估和承保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仅把握历史趋势但忽略该趋势的持续性,会低估风险并高估利润。由于获取与强对流风暴相关的细化风险敞口数据的渠道受到限制(包括时间和地理空间的限制),保险行业的建模能力受限。保险公司、保险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需要更好地监测强对流风暴事件和相关损失。此外,制定并遵守建筑规范以降低面对强对流风暴灾害时的脆弱性,有助于提升社会韧性。
2.结构性降低灾害风险,保障社会和行业韧性
降低天气相关的财产风险需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如图10):风险因素、风险敞口和脆弱性。因此,需要采取结构性措施降低灾害风险:(1)通过减缓气候变化应对风险加剧(频率和严重性);(2)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生活和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如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防范洪水等措施避免潜在损害);(3)降低风险脆弱性(如采取措施限制或更好地应对灾害影响,以及减轻潜在损害)。
减缓气候变化是最为根本的风险应对措施,旨在从根源出发延缓灾害加剧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抑制气候相关物理风险加剧的关键,这涉及重塑全球能源体系:包括能源的生成、使用、运输和储存方式。此外,还需要改革农业生产过程,加快碳捕捉和封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如果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有序转型,对全球GDP的净贡献接近7%(与现行政策相比),其中一半以上来自避免因恶劣天气风险(如洪水、热浪和干旱)导致的损失。
应对恶劣天气影响的下一道防线是减少风险敞口和脆弱性,包含损失降低、防范和适应措施,与保险、减缓气候变化共同组成应对天气相关风险的三大措施。具体来看,降低建造环境的风险敞口和脆弱性有多种方式,包括损失防范(如更新/扩展建筑规范,以及采用更可靠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提高建筑的韧性)、损失降低(如现有建筑的翻新或改造)以及更广泛的适应措施(如增加和加强应对风暴潮/海平面上升的防洪基础设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城镇扩张使高风险地区人口活动和建设开发逐渐增加,短期内风险敞口扩大的趋势将持续。这使得关注财产和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变得更加重要。
2023年的损失经验就体现了降低脆弱性的必要性。在2月发生在土耳其的地震中,按照最新建筑规范建造的很多建筑成功抵抗了冲击,但没有按照建筑规范建造的老旧房屋大量倒塌。因此,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重要。当前,很多水利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是按照历史极端降雨数据制定的。在快速变化且复杂的城市环境中,短时间的高强度降雨事件就可能击溃排水基础。比如,2023年发生在北京、香港、奥克兰和纽约的洪水事件。另外,由于风险格局不断变化且日趋复杂,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脆弱性。例如,考虑将风险加剧的概率分布变化等因素纳入不同灾害模型,以提高风险定价的准确性。
3.解决激励错配和信息壁垒问题是未来降低脆弱性的关键
2023年的经验证明,尽管采取了降低各类资产的脆弱性措施,但实际执行的措施依然有限。例如,在美国,仅31%的司法管辖区采用了适用于新建筑的更严格的现代化建筑规范。脆弱性的降低面临各种阻碍,首先是错配的激励措施。即使成本收益分析显示将产生净收益,但对于业主和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损失降低措施通常需要高昂的前期投入,但未来的收益并不确定。另外,由于收益通常较低,对现有的老旧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面临阻力。因此,政府应在提升公共基础设施韧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降低受灾脆弱性还需要打破信息壁垒。除了激励措施,提升透明度也可以帮助业主和开发商更好地了解其可能面临的风险的性质和概率,并促进基于风险的保险定价。例如,房地产经纪、评估师和抵押贷款机构收集的资料中应充分披露有关风险和风险缓释措施投资的信息。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例如,使降低脆弱性的措施扩展为公共物品,包括有关安全特性和改造收集的数据;或鼓励保险公司采用透明且基于风险的定价,以提升信息对称性。
全球自然灾害损失的迅速增加凸显了加强风险应对能力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应对当前损失风险并为未来做好准备,需要依靠三大措施:适应、保险和减缓措施。当前,由于投资不足、激励错配和信息壁垒等问题存在,风险应对能力的充足性还有待提升。因此,各类主体需要共同行动,采取长期的风险减缓和适应方法,提升自然灾害韧性,并帮助保险业继续发挥对剩余风险的保障作用。